《西遊記》是一部救贖我的小說。看清了世道,幫助我成長,也使我理解生命最高的境界:放下自己的執念、接受他人的意見,並體悟何謂正義。
二年級時,母親帶我遊猴年的燈會,怪異的是,大大小小的花燈都扯上孫悟空,使我不禁好奇:到底是什麼樣的作品,能讓大家如此有默契,都聯想到同一角色呢?我發了瘋似的詢問母親,卻終有匱乏而答不出的細節。母親畢竟也沒那麼喜愛這部作品,基於我的好奇,只好先買了小學生版的西遊記滿足我旺盛的求知慾。從那時開始,我便瘋狂沉迷於這部奇幻小說,漸漸的,我的書櫃從只有繪本西遊記,變成充滿各式各樣版本的白話西遊,甚至連動畫完整版,也定居在此。
作者吳承恩喜愛神仙鬼怪、狐妖猴精一類的書籍,而小說野史則對他的創作有重大的影響。他嘗參加多次科考,卻屢試不中,四十多歲才成貢生。西遊記一書結合了神話和吳承恩眼中的官場,是一部神祕奇幻又似真實人生,引人入勝的作品。
「三打白骨精」,最為大眾所知的一篇,也是最令我義憤填膺、心有不甘的一段。唐僧三次誤會悟空殺「人」,以及只願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;加上豬八戒挑撥離間,讓他們倆的距離越來越遠,聲音更是傳達不到對方心裡,以致最後以悟空被趕走作結。每每讀到末段,嫉惡如仇的我都會想撕碎豬悟能的嘴、賞唐僧一巴掌,然後……再抱著悟空一起哭。我想,這就是當時的官場、悲催的人生吧!自古以來,真正忠心的下屬都會因為巧言之人陷害,加上上司不知何謂「忠言逆耳」,而被貶官。最後領導者更使廟堂敗於便佞,死於安樂。忠臣的去留居然取決於貪官?至今,打開電視,高官包庇事件頻出、關係都能打敗真才實學、會說好聽話才能升官發財。在真心希望每個人都能發揮長才、提升社會品質的我面前,依舊不認同也不希望此種情形繼續下去。在閱讀的同時,除了思考如何改變現實中的社會階層,也希望在小說裡,玄奘能更成熟、行者能更圓融。
在即將到達雷音寺前,四人經過天竺國,遇迷惑國人的玉兔精。聰明的玉兔精扮成公主,撒嬌請求父王舉辦搶彩球比賽,並善用親情使國王答應擇唐僧為駙馬;而落入多次陷阱的唐僧終於察覺「彩球會自己轉彎」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,也終於不責怪悟空亂殺人了。此外,大聖也成真「大聖」了,會考慮如何做才不會傷到更多人,不再趕盡殺絕;非黑即白的思想也消失了,同意教化為主,刑罰為輔。天竺國公主和國王能回復正常生活看似很容易,其實背後隱藏的,是告訴讀者:唐僧和悟空的修行圓滿落幕了!這是作者對現實最嚮往的結局,只可惜,桃花源的風景,在人性的基礎下,是很難建立的。結局亦諷刺當時貴族念佛並想飛升到達極樂世界,就憑作為,是不可能成真的。
不同時期看西遊,體悟大有不同。國小時完全站在悟空那邊,覺得他受盡欺壓、需得平反;國中再讀,認為師父所說的「上天有好生之德,就算強盜做了很多為非作歹的事情,也不能把他們打死」以「人性本善」和「生命可貴」的角度思考也不無道理,教育比刑罰更能使人理解何為是非吧!因此有了助人救世的概念;高中再遇,感嘆真是一個小社會,完整的將四個人以皇帝、忠臣、貪官、清官四種類型的士呈現出來;其餘配角皆為百姓;妖則是生事者或叛亂者,表現了官場的實況,也展現了作者對於當代士大夫族群的分析。雖然這些時期想法截然不同,但還是有一個共同點:經歷九九八十一劫難後,他們放下執著、願意溝通,讓我很欣慰!
脾性人人皆不同,生長的環境也有差異。高官的固執、百姓的偏見、人群間的閒言碎語相信我們都有所體會。就拿現實生活來思考,對於諸多官場新聞、吵政治、選邊站,當真的是因為正義使然,網友才留言、公眾人物才發聲的嗎?一方掌握實權,另一方就會被罵得體無完膚。這世上有多少人,是藉著「伸張正義」的旗號、「攀龍附鳳」的心態,在行惡毒之事?他們把某方當成是罪人,因為是罪人,誰都可以唾罵他、凌辱他。所以那點點星沫也好、一拳一腳也罷,便不能稱為暴力、亦不是發洩、更不是跟風,而是在懲惡揚善。世間許多的是非黑白,並不容易說清道明,自以為的正義太多了、居心叵測的算計也不少。所以:「屈子懷沙,汩羅水泣。武穆含冤,風波遺恨。」這句話便是官場險惡的證據。一心只想平步青雲是造成仇恨與隔閡的關鍵,自以為踩的是正義、是標竿,殊不知是血肉之軀鋪成一座深不見底的橋,為抬頭望天的我們,建個實處,撐住我們、讓我們安心。什麼時候我們才會意識到?為我們鋪橋的人又有誰是真正的壞人?誰都知道死一個人比鑄一朵雲要簡單的多,說服自己對方是十惡不赦之人的我們,又有誰是真正的好人?所以,放下吧!低下頭看看吧!為那些喊冤的魂魄誦經吧!謝謝那些承擔我們過去的人們,而未來,我們不再有恨、不再有鴻溝。好的故事不會順順利利、優秀的小說總是跌宕起伏,正義的人會放下執念,即使鑄雲之路艱辛。我認為:到達了這個境界,就離極樂世界不遠了。
因為西遊記,我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,與人溝通也日漸順利。我希望,我經過的地方,都能達到我想要的社會關係:沒有人固執自私不聽勸。學會放下執念、接受他人的意見,並感恩所有生命中我們所遇之人。我們的社會,不要再有下一個金箍圈。
發佈留言